《住房城鄉建設事業“十三五”規劃綱要》解讀 |
|||
來源:北京商報 | 發布時間:2016年08月26日|||
摘要:
《規劃綱要》明確了“十三五”時期全面推進住房城鄉建設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從13個方面提出了五年規劃的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內涵豐富,精心謀劃,行穩致遠,為未來五年住房城鄉建設事業做出全面安排部署。 |
|||
7月6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了《住房城鄉建設事業“十三五”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規劃綱要》明確了“十三五”時期全面推進住房城鄉建設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從13個方面提出了五年規劃的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內涵豐富,精心謀劃,行穩致遠,為未來五年住房城鄉建設事業做出全面安排部署。 “十三五”規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收官規劃,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下的首個五年規劃。相比“十二五”專項規劃而言,“十三五”《規劃綱要》是根據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對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提出的新目標和新要求編制的五年規劃,涵蓋了住房城鄉建設事業的全面工作,綜合性更強、含金量更高,是指導住房城鄉建設事業改革與發展的全局性、綜合性、戰略性規劃。 一、《規劃綱要》緊緊圍繞推進城鎮化和城市建設謀篇布局 《規劃綱要》按照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確定的:“順應城市發展規律、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增強城市宜居性、改革完善城市規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總基調,把城市工作放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來定位,把城市工作作為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抓手和載體,明確城市發展帶動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建設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經歷了一個起點低、速度快的發展歷程,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5年的56.1%。“十二五”時期,我國城鎮化和城鄉建設取得了巨大成績,城鎮化持續推進,城鄉和區域空間布局日益優化。然而,在城鎮化快速推進、城市建設加速發展的同時,質量不高的問題也日益凸顯。超過2萬億農民工及隨遷家屬難以融入城市,“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城鎮空間分布和規模結構不合理,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匹配;城市建設盲目追求規模擴張,城市管理服務水平不高,“城市病”問題加劇,城鎮化發展由速度型向質量型轉變的要求日益迫切。 “十三五”時期,《規劃綱要》提出了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達到60%左右的目標,這將帶來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住宅建設等方面巨大的投資需求,我國新型城鎮化和城市建設仍將處于加速推進的階段,但將更加注重品質的提升。為此,《規劃綱要》總體要求指出,住房城鄉建設事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要把改革創新貫穿于住房城鄉建設事業發展全過程,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要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推進城市建設、管理和服務優化升級,推動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環境質量和安全運行水平,建設宜居宜業、特色彰顯的現代城市,打造和諧幸福、田園牧歌的美麗鄉村。 二、《規劃綱要》整體安排科學務實更具可行性 相比“十二五”規劃而言,“十三五”時期在主要目標設定、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的制定方面,都是結合“新常態”的基本特點進行綜合考量,突出了問題導向,《規劃綱要》整體內容更加科學務實、有力可行。 在主要發展目標設定方面,針對城市建設盲目追求規模擴張現象,將建筑業增加值年均增速由“十二五”時期的9%降至“十三五”時期的5.5%,這種調整主要基于“十三五”時期經濟增速的放緩,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速由“十二五”時期的17%降至“十三五”時期的9%左右。因此,建設規模擴張速度也將隨之減緩,建筑業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成為必然趨勢。針對城市發展薄弱環節,明確提出加大城鎮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地下綜合管廊并投入運營。近年來,我國城市建設逐步聚焦地下管廊建設。從2013年在36個城市試點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始,到2015年全面啟動地下管廊建設工作短短三年時間,無論從政策層面、技術標準,還是資金支持等方面,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頂層設計已基本完成,“十三五”期間大力推進城市地下管廊建設恰逢其時。 在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制定方面,針對工程質量保障問題,《規劃綱要》明確要求研究建立工程質量保險等市場機制,這是新形勢下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的務實之舉。由于我國的工程質量監管方式主要依靠行政手段,隨著建筑業的快速發展,政府質量安全監督力量明顯不足,發生質量安全事故后,單純依靠政府部門的集中執法,雖然在短期內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但治標不治本。實施工程質量保險制度,可以使政府從包攬一切的“無限責任”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運用市場的力量和手段促進工程質量管理機制的改革,提高工程質量水平。此外,“十二五”時期,全國各地大規模推進公租房建設,然而一些地區的公租房項目入住率偏低,位置偏遠、配套設施建設滯后,導致公租房“叫好不叫座”的現象頻出。因此,狠抓公租房配套設施建設,做好公租房的分配入住,讓更多的住房困難群眾早日搬入新居,成為當務之急。《規劃綱要》針對公租房配套設施不完善的現象,明確要求組織排查已開工公租房項目的配套設施情況,列出不完備項目清單,納入各地配套設施建設計劃。 三、《規劃綱要》以改革創新為主線貫穿始終 《規劃綱要》要求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住房城鄉建設事業發展,不僅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的高點站位,而且聚焦突出問題和明顯短板,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回應人民群眾訴求和期盼,助力經濟增長,增進人民福祉。 在助推新型城鎮化建設方面,《規劃綱要》提出了以滿足城鎮新居民住房需求為主要出發點,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并明確了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兩大方向,即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住房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居民多層次住房需求。此外,《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在我國住房租賃市場中,90%以上的供應主體是個人,雖然一些房地產開發企業和中介機構也開展住房租賃業務,但總體來看,由于缺少配套政策支持,專門從事住房租賃的企業仍是少數,遠遠不能夠滿足住房租賃消費的需求。為此,《規劃綱要》創新提出將從稅收優惠、拓展直接融資渠道、完善規劃建設和用地政策、鼓勵房地產企業開展住房租賃業務等方面扶持住房租賃企業發展。在加快推進棚戶區改造方面,《規劃綱要》提出提高棚改貨幣化安置比例,把一些庫存商品住房轉為棚改安置房。這是落實國家提出的“因城施策化解房地產庫存”的創新舉措,不僅有利于盡快解決棚戶區居民安置問題,也有利于打通保障房與商品房之間的通道,實現住房存量資源的優化配置,給保障對象更多的選擇權,在保障成本不變的前提下,提高保障對象的滿意度。特別是在當前一些房地產庫存高企的三四線城市,大規模上馬棚戶區改造項目更加劇了資源的雙重浪費,調整棚改貨幣化補償政策尤為必要。 在加快建筑業生產方式改革方面,《規劃綱要》提出了推廣綠色低碳建造方式,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長期以來建筑業發展為我國經濟增長、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化發展、改善人民群眾居住條件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以手工作業為主、以現場砌澆筑的磚石、混凝土結構為主的傳統粗放式建筑業生產方式存在突出問題,不僅勞動生產率低、建筑壽命短,而且消耗大量的能源資源、環境污染嚴重。今年,中央層面、住建部層面紛紛出臺政策紅利助推裝配式建筑發展,這不僅帶來建造方式的深刻變革,也將極大推動建材行業的轉型升級。在深化建設項目組織實施方式改革方面,提出了大力推行工程總承包制,提高工程建設效率和水平。當前,我國建設項目組織實施方式主要采用設計施工平行發包的傳統工程建設模式,工程設計與施工脫節,導致管理成本高、協調工作量大、工期延期、造價突破等問題。推行工程總承包制,可以有效促進工程建設提質增效,推動建筑業轉型發展,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
|||
|